2024-lucyqin的日常

【20241025】

这两天AI的事情很多。先是看到Claude 3.5 Sonnet推出了一个功能“Computer Use”,顾名思义,它可以直接操作你的电脑,移动、点击鼠标,打开程序,键盘输入,查询网站内容并给出反馈等等。兴奋的海外网友们立刻开始实践:打开一个推特(x.com)的界面,然后让它发帖:“这是一篇用Claude 3.5 Sonnet发的帖子!”然而被AI拒绝,理由是:“由于安全规则限制,我不能使用社交帐号发布内容。”

这种拒绝让人印象深刻,它体现出海外对AI普遍的担忧,和日益完善的AI使用监督与限制。

隔天就看到了智谱推出的AutoGLM的广告。哇这可是太炫了:可以下单买东西,可以订机票,可以给饭店写好评,可以微信发定位,甚至可以给领导的朋友圈点赞并给出“彩虹屁”。

诱人吗?看上去是的。

有边界感吗?那是一点儿都没有。

这真是一个鲜明、典型的场景:由于几乎不用担心用户的隐私问题,也没什么用户在意这一点,中国的AI(当年是智慧城市)可以轻易“下沉”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而西方世界普遍的防范心态让AI必须面对更严格的限制。明明在具体能力上,国内的AI还差着一大截儿,但表演的舞台可大了去了。

很难说这是一种优势——在我看来恐怖更多。

【20241015】

两个晚上在本地搭了两个来自Github的项目,实现了无字幕视频自动生成字幕+字幕翻译并做成双语字幕,而且还手动更换了原作者使用的本地大模型。基于开源LLM的应用确实已经非常便利了,python相关的库一大把,实际使用LLM的代码量已经非常少了。

这下再也不怕生肉了——一个英语低能儿露出了礼貌而不失尴尬的笑容……不过另一个好处是,今后搬运国外的优秀视频,基本不再会受到没有中文字幕的限制了。

过程中问了ChatGPT上百个问题以排查各种版本错误、bug和调整功能,但真正把一整遍搞下来就会发现,难度其实不大,只要有合适的工具和网络条件,普通人是完全可以搞定的:他们离精彩的AI世界实际上就隔着一层纱而已。

【20241006】

ChatGPT 4o with canvas是界面的重大升级,通过一个共同编辑窗口,显著提高了人与AI的协作效率。可用于写程序,也可用于写作文。可以自动润色,可以加表情,甚至可以设置文章的受众水平(最高是博士)。小红书写手在欢呼,而Notion AI已经哭晕在厕所……

Google Notebooklm则是写论文神器,它可以围绕某个主题上传pdf,文本,网址和音频,每个笔记本支持50个这样的资料(来源)。然后就可以提炼要点,讨论问题,甚至生成双人对话的播客(可惜目前仅支持英文)。

AI巨头们开始向应用层发力,创业公司们要小心喽。

【20240926】

OpenAI将正式从一个非营利机构(非营利组织在公司中拥有绝对话语权),转变为一个常规的公益公司(盈利部门将不再受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又一大批员工离职,包括首席科学家Mira。

网上对Sam Altman的各种嘲讽铺天盖地,因为他曾经多次表达过,他做这项工作是出于热爱(他本身已经是亿万富翁);但我内心是支持他的,因为无论是AI想要继续发展,或OpenAI想要继续引领,或想要尽快实现AGI,都需要千亿、万亿级的投入。在目前人类的商业模式下,只有对投资者有足够的吸引力才有可能实现。

未来将出现3种可能性:1、AI造福人类,Sam被描述为天使;2、AI替代(毁灭)人类,Sam被描述为恶魔;3、AI导致阶级分化,Sam被同时描述为两者。

【20240922】

从多个恶性工厂爆炸事故后启动的“城市生命线”,到多个高速公路重大事故引发的“设计回溯”,再联想到谭作人等为汶川地震校舍质量问题的奔波,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对于这类事件,也许会在具体事情上进行处理,但在集体决策的政策方针方面,CCP不会认错。但不代表它不会事后改进。这种改进通常会低调地进行。往根子上想想就会理解了:这是既要一党专政又想千秋万代的必然表现。

【20240904】

关于青岛打人案

这一篇我基本不赞同。但考虑到作者是在认真辨析,我也愿意花一点时间来讨论一下。

1、事件的核心是打人者王某。打人者王某的身份是很重要的,因为她作为警察或城管,抑或是仗着有钱有关系“欺压”百姓,与作为一个普通人,与他人产生纠纷,这有本质区别,在法律上也有区分(如果是警察等特殊公职人员)。而且这是舆论关注的焦点,通告予以澄清,是必要的。

2、而作为被打者的林某,他的身份如何,并不会影响案件的定性。所以,虽然舆论同样关注他是不是退伍军人,但从执法者角度,确实可以不提这件事。从回应舆论关切角度,也可以回应(但同时反而会引发其他舆情,例如公安强调被打人的身份干什么之类,难道子弟兵就可以被打如何如何)。考虑到敏感因素,青岛公安选择不回应,没有太多可以苛责的地方。

3、同样地,林某开车去哪里,这并不能帮助解释整件事情,而王某开车去预约就诊,是事件发生的逻辑链条中的一环。即使法官在裁定案件时,也应该考虑前因后果,而且这是判断王某是否“寻衅滋事”的一个重要考量。

4、至于王某是不是有紧迫感,打人那么凶好像身体没问题,这两点就属于作者的主观臆测了。

5、林某持续紧逼,造成王某与大巴刮蹭,这是客观事实。描述此事实,仍然是为了搞清楚王某的打人是否“事出有因”,而不是判断谁对谁错。至于林某此动作是对是错,这不好直接下结论的。交警遇到类似情况把逆行车一路怼到队尾,彼案例是否适用于此案例?是否会引发其他安全隐患,造成更多的拥堵?王某想尽快回到顺向车道,这个出发点也没有恶意。

6、两高的寻衅滋事适用解释,不是用来搜索关键词的。它当然没有说,“行车纠纷引发”就不属于寻衅滋事。《解释》的目的在于定义寻衅滋事,其核心思想是“无事生非”,匹配的是“寻”和“滋”两个字。同时要产生一定的后果。所以,通告前文说了这么多事实,无论王某是为了预约就诊,还是林某有事实上的“怼车”行为,都是证明了一件事:王某事出有因,所以不适用于寻衅滋事。

7、不适用于寻衅滋事,不代表没有违法。所以在事出有因、并造成了1人轻微伤的情况下,适用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没有毛病。

8、之前行车纠纷的案例,被判为寻衅滋事,我还没有详细去查,但这怎么能作为依据?我们一直在呼吁寻衅滋事是口袋罪,那应该去为当年的判案呼吁,而不是反过来责怪本案凭什么不判。往上去比,而不是往下去比。

总结:我认为在此案中,反贼们还是犯了情绪化和非黑即白的错误。因为王某的态度嚣张,开的又似乎是豪车,于是内心深处已经预先将她划入了“压迫者”、“对立阶级”的阵营。在这种心态下,就觉得对这类人要“严判”。注意,这种思想,可不是什么法治精神。

翻翻历史吧,极端社会主义革命家们,总是带有强烈的“复仇心态”,一取得政权,就开始“消灭对手”。以史为镜,善哉善哉。

【20240831】

如果死抠产品的成本和利润率,表面上看买家赢了,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如果所有的交易都按这种思路来完成,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商业的本质是供需关系,而不是成本和所谓“合理的利润”。

【20240828】

砸锅卖铁

“砸锅卖铁”专班明天就要动手了。一种荒远的基因苏醒了,刺挠着张三一晚上没睡着觉。天蒙蒙亮,张三就提着一袋瓜子赶到村部,没曾想李四、王二、六婶已经到了,叽叽喳喳,时不时往村部里面瞅两眼。

“专班呢?人呢?”张三问。

“没见着,”六婶从张三手里掏了一把瓜子,“兴许还没来?”

“你们说,先砸谁的锅?”

“村里欠那么多债,肯定挑好锅砸啊,那铁定先砸赵家的。”

“先砸赵家,肯定的。”

“他家那锅,又大又厚实,一个顶俺家仨。”

陆陆续续地,村里头的无事佬儿来了一群,但村部那头就是没动静。渐渐地日上三竿,3斤瓜子快嗑完了,突然一辆小货车,左摇右晃地开进来。众人立即围上去。奇怪的是,车上没看到砸锅的家伙事儿,倒是有一小斗的碎铁皮、碎铁块。

“锅还砸不?”有人问司机。

“已经砸完了啊!”司机回答。

张三一愣神,事情有点脱离了自己的理解,一时间头重脚轻,好像跌入了软白的棉花里。正觉得不对劲时,一个黝黑的娃儿跑进来,鞋都跑掉了一只,气喘吁吁地喊着“爹”,正是张三家的老大。

“啥事儿?”

“爹,不好了,家里的锅被砸了!”

“你说啥?”软白的棉花刹那间变成刺骨的冰水,张三浑身一个激灵,“操,这他妈是俺家的锅砸出来的?”

“让开让开,这还债的铁,不能动啊。”司机和副驾驶下了车,使劲把挤上来的人往外推。

“老大,你去,把家里锄头拿来,老子跟他们干了!”

“锄头就剩下柄了,爹……”

张三一阵天旋地转,瘫倒在地。

【20240818】

如果谣言真的是产生于普罗大众的期待,那可能还有“一丁点儿”意义。但很遗憾,包括这次谣言在内的绝大多数谣言,均来自于定期的、系统性的、工业流水线式的制造和定向投放。通过不断地补充各种“细节”,反复刷屏在各位的信息时间线,它具备很强的迷惑性,连蔡霞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也不免中招。

所谓“无风不起浪”的逻辑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就是被凭空制造出来的。有一些可能是基于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开局一张图,后面全靠编;有的甚至连图都不要了,直接张口就来,跟说评书差不多。这样的谣言,价值何在?

好比前段时间的,乌克兰已经攻入了莫斯科!普京已经坐上武装直升机逃跑了!津津乐道这种谣言,不但无助于了解事实真相,无助于增加反抗者的荣耀,无助于团结潜在的战友,相反,会让中立者敬而远之,让反抗者更加绝望。把敌人描绘成小丑、低能儿,是否可以让抵抗更有力?最多满足了一点点阿Q式的精神胜利罢了。

在一种特殊情况下,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两军对战胶着时,如果大喊敌方主帅已死,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让战场的形势逆转。但现在恐怕不是决战的时候吧?这种招数用老了,不就变成了“狼来了”的故事吗?徒然消耗己方士气而已。

【20240813】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不缺乏智慧、能力,甚至也不缺乏解决问题的工具。他们缺乏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一个目标。这是糟糕的教育带来的最可怕的后果。

【20240806】

忙得昏天黑地,一个月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近期感受很多,浓缩成一句话就是:改变立场≠提高认知。

【20240709】

读《末世幸存者的独白》

因为王志安的推荐,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刘晓波的《末世幸存者的独白》。

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记录,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联想到《时代革命》,将两边年轻人的表现作对比。差距是非常惊人的。如果仔细复盘整个过程,可以总结的经验教训太多了,这令我意识到,CCP对那次事件的敏感封禁,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抹杀那个记忆,恐怕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防止人们从那次的事件中吸取教训。

各方人士里,最令人敬佩的不是学生,不是知识分子,而是北京市民,以及从各地赶来捐钱捐物的各界人士。他们是最纯粹的。

至于刘晓波对自我的残酷剖析,我确实考虑过他这是否一种非常高明的逃脱道德审判的方式:我已经把自己解剖得体无完肤了,那其他人也就不必再来了。但进而再想,就好比一个每天上班早到半个小时的人,如果他整个职业生涯几十年都如此,那就不能指其为虚伪;同样地,如果一个人已经将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彻底袒露,那么这也绝无可能是一种阴谋。

另外,虽然我不同意他的全盘西化理论,但他在文中对于民主的理解,以及指出的当时学生们对民主的错误认识,是非常到位的,放到现今,也仍然切中肯綮。

很多人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

【20240618】

这两天玩了两个东西,记录一点经验。

1、部署了几个llama3模型,实测发现,虽然24G的显存是可以跑70B的模型,但速度确实很慢,基本上每秒钟1-2个字。如果在本地命令行模式下还好,毕竟可以看到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如果搭建在open webui网页版上,它会传递一大段然后才显示,这就要等半天,看上去像卡死了一样。llama3-8B还是非常快的。质量与速度不可兼得。

网上流行的open webui,采用docker部署虽然很方便,但有一个潜在的毛病:它会独占hyper-v,导致vmware上的虚拟机无法开启cpu虚拟化功能。说人话就是,当使用docker desktop时,同时运行的vmware虚拟机中,将不能再嵌套一个虚拟机。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只好手动安装open webui,这是个痛苦的体验,要手动安装N多的依赖,不过实践证明最终是能成功的。

好在嵌套虚拟机是非常小众的需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强烈建议就用docker desktop算逑。

2、装了一下前段时间才开源的stable diffusion 3 medium,目前大家喜闻乐见的AUTOMATIC1111的webui项目还没有支持到sd3,逼不得已下装的是StableSwarmUI,意外发现新大陆。StableSwarmUI既实现了类似AUTOMATIC1111那样的易操作的网页版的提示词和设置方式,也支持全套的comfyUI工作流。后者看上去挺复杂,稍微研究一下就发现这绝对是理工科的最爱。最大优势是可以极大增强对图像的控制。油管上“氪学家”几个月前做过一个comfyUI的系列教程,认认真真学习了一天,收获良多。

小插曲就是如何让自己搭建的sd3能够提供对外服务。常规的nginx反向代理设置方式,只能显示出网页,但不能执行任何实际生图操作。问了一下chatgpt,得知需要添加一些websocket的反向代理设置,一次成功。

【20240528】

这一次的“放纵”日一点也不放纵,8个人在画室胡乱吃了一桌外卖,就开始照例侃起了大山。主题仍然是艺术,仅作一些零散的记录。

由于有一位来自佛罗伦萨的年轻画家S的加入,讨论从老G犀利的发问开始。意大利作为传统艺术的中心,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为何到了当代,却丧失了其文艺中心的地位?答案可能是艺术的生命力也必须依托于环境和当时的人的体验。如果坚持原教旨主义的传统,那么不可避免要消亡,因为如果环境变了,人变了,它的土壤没有了,审美的主体和共鸣也就没有了。争议点很快出现:传统艺术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是否允许它消亡?它究竟是具有某种永恒的活的价值,还是最终仅留下标本价值?S认为,传统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当中,它必须与时俱进,与新的元素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处于中心地位的,可能会被逐渐边缘化,是很正常的。

大家很自然地联想到艺术的技术水平提升与审美之间的关系。以音乐为例,从经验出发获得的简单律动,在繁多的和声体系和现代声学理论面前,是否一定完败?G认为,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一定来自于审美经验的积累。中国传统音乐没有和弦,所谓的“大音希声”,在现代音乐面前是被降维打击:审美提升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分歧点又出现了:这种审美经验积累,是否一定会从简单指向复杂?当我们从理论体系、技术上去穷尽所有组合得到的最优解,是否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这里隐含的一个问题是:音乐的组合是否可以被某种程度上穷尽?一种通俗的理解是,音符的组合确实是有限的,但通过音乐表达的人类情感是无限的,是新鲜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就始终具有生命力,而不惧怕重复。G认为,即使从技术上看,音乐也是无限的:因为除了音符和节奏,还有音色和编曲,它赋予了音乐足够的无限可能性。

国画是另一个也许更典型的例子。F认为,我们可以对“世界”这个词重新定义。“世”表示时间跨度,“界”则表示空间跨度。国画的表达范围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因为显然它的技法不适合于表达大部分的当代主题,例如用国画来描绘一个外卖小哥、出租车司机,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世”的局限性。国画的境界也有上限,因为在农耕时代的士大夫的审美框架中,最高境界莫过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中,人是小的,自然是大的,前者总是要融入后者。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缺乏抽象思维,没有一幅国画想到要去探求什么是自然,以及自然是怎么来的。从这两个角度去审视国画,就会发现它已经沦为一种故纸堆里的东西,是完全可以被时代所淘汰的东西。

回到分歧上来。M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人的审美不应该有特别清晰的边界,要正视和允许多样性、模糊性的存在。并没有哪一天可以被明确定义为农耕时代的结束。时代因素带来艺术形式的更迭即使存在,它也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同时,审美是主观行为,审美活动是始终围绕人来进行的。而人对美的感觉,显然并不天然带有形式上的局限。S附议说,虽然他大部分时间学习的是现代美术,但最近也喜欢上了国画,简简单单但又意味深长,很舒服、很干净。这佐证了人的审美是不设限的,甚至很难说有高低之分。G补充说,这就好像山珍海味固然是高级的食物,但不可能每天都吃,大部分时候,也会喜欢简简单单两三个家常菜的简约口味。

Q从另一个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画蕴含的哲学思想是高度的提炼,力求寥寥数笔来勾勒无限,这是空渺;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倾向于从大量实证案例中寻求统计规律,有时会流于支离。这是东西方文化最根本性的区别,两者的关系好像太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方这种玄而又玄的思维习惯,不但没有凋亡,相反它渗透进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从这个角度,国画的审美是不限于时代的,只要东方哲学思维还在,对国画审美的土壤就始终存在。

在对音乐、美术的讨论中,F提出一个新鲜的观点。音乐与美术相比,美术会更加自我,在突破、创造方面会走得更远。这是两者的艺术形式所决定的。绘画的过程是孤独的,画家可以恣意表达内心的想法而不用担心被干扰。它的创作过程与审美过程并不同步,画展上,画家完全可以不在现场。音乐则很不一样,它是演奏出来的,它必须考虑观众的感受,所以它就要求更纯熟的技法、更完美的现场呈现,以及,更大众化的音乐形式。音乐家不敢在音乐会上完全自由发挥,那可能导致一场灾难;画家没有这样的担心。

G今天带了吉他,但没有立刻开始他的演出。在演奏之前,为了提高大家的审美能力,老G必须首先对大家进行一番音乐的启蒙科普。我们了解到布鲁斯的根源来自于黑人音乐。天生带有一种不协和音程的属七和弦,和一种带有紧迫感的变奏,是这种音乐的鲜明特色,黑人奴隶们原本通过这种音乐形式来抒发一种被压抑的情绪,却被白人发掘出耳目一新的“洋气”价值。这种感觉类似于冰汽水的发明,属七和弦就好像汽水里压进去的二氧化碳;又好像上海香皂,属七和弦就是它刻意埋进去的一根硬扎扎,让你在用它的时候多了一层特别的刺爽。

好了,正题开始,老G兴致盎然地开始弹唱,万众期待的《刀马鬼》当然要卖个关子,先来几首其他的拿手作品。有小酒,有小菜,有一屋子的画作背景,围着一把老G高度DIY的吉他,听着他沧桑而独特的山歌蓝调,文艺氛围拉满,大伙儿如痴如醉。老G现场示范了音乐的无限性:同样的节奏,通过强弱变化、歌词的变化、表演的变化,竟然可以用来演绎两首完全不同的音乐:《妈妈》与《今晚只有我们两个人》。没有督导,没有执法,曲目不需要报备。老G的《今晚只有我们两个人》让J歌的鸡皮疙瘩都出来了,《二哈青年欢乐多》也可以呈现为原版的《二B青年欢乐多》。这可是在外面想听都听不到的呀。最后,必须仪式感上更进一步,关灯、点蜡烛,在烛光中,我们终于聆听了期待已久的《刀马鬼》。

作为一位严肃的评论家,F经过一番铺垫之后,进行了不能称之为评论的评论。老G的音乐让他想到了苏阳。苏阳的的艺术源头是西北“花儿”,那是几千年来历经时间考验的、真正扎根在民间的艺术。苏阳把“花儿”挖出来,和现代手法相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但始终在中华文化的轴线上。而老G的努力,是深挖西方的布鲁斯,试图将它与中华传统中的山歌相结合,从目前来看,仍然很小众,很难。F提出的灵魂拷问是:音乐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受众?C附议,如果音乐很难被传唱,那么音乐的生命力如何体现呢?

客观来说,在中华传统文化向前寻根,找到“花儿”这样的形式,是有“讨巧”的成分的。一方面,“花儿”本来就是久经考验的东西,它能够存在几千年,早已经剥去浮华的部分,只留下直击人心的纯粹。另一方面,文化和审美一脉相承,只要在中华传统文化范围内,再老的东西拿出来,仍然可以被现代审美所认可。而“山歌蓝调”就完全不同了,两种文化体系的糅合,它就远不只是一种组合,更是“再创造”。老G作了一个类比,这就好像文学家和诗人,为什么自杀的总是诗人?因为创造的难度太大了。

F又举了两个朋友的例子。一个服装设计师面临创作思路枯竭的时候,竟然可以被一位写出《玉器通史》的人所启发。后者研究玉器,顺带也就通晓中国各个朝代的装饰风格。随手拿出一些宋代、抑或是唐代的纹饰,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位服装设计师竟然成为了业界大佬。一种“审美循环”的领悟在众人脑海中油然而生。什么是未来?G想到他为一档节目设计的标题:未见即未来。这五个字一下子打破了物理上的过去与未来的界限,是对于“审美循环”的最佳表达,堪称金句。

有意思的是,F的例子其实callback了第一个话题,恰恰证明了人对于审美的无限性。如果西北“花儿”拍去泥土可以重新火爆,那有什么理由国画这样的艺术形式会永远失去价值呢?进一步可以思考,什么是“洋气”?在对标准和弦审美疲劳之后,突然听到大气和弦眼前一亮,这是审美水平的提升,抑或仅仅是一种“喜新厌旧”?又或者,艺术与审美,也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是呈现“螺旋阶梯”式的进步?

文无第一,音乐和诗当然也是。面对F的“挑衅”,老G袖子一撸,慷慨迎战。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如果要论纯粹,那么“花儿”仍然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它的土,是来自西北的“土”,脱离了那个环境,“花儿”的魅力光环也就消逝了。真正纯粹的诗歌或音乐,应该是“就事论事”。老G朗读了他的《故乡》,那是一个东北的乡村。没有西北的土味,没有蓝调,只有那种纯粹的寂寥。其实,G的内心也在挣扎,对于山歌蓝调,他觉得“完成”了,说这句话时,他仿佛也是放下了,在某个四顾无人的山头,他终于可以放过了那个永远不能自我满意的自己。

律师C通常不多发言,今天却贡献了一个令人惊艳的观点。他觉得,好的法律是有律动的,是有形象的。民法好比一只懒洋洋的大狗,刑法好比一只强壮的熊。法律从整体看规范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权力边界,这种边界是无处不在的。将这种边界可视化,就可以感受到韵律了。众人叹服。这证明了某种天赋,让我联想到《三体》中的数学家魏成,和现实中的数学家拉马努金。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这样高阶的“通感”,能够从事可以点亮DNA中本命技能的工作,何其幸运!

凌晨一点,大伙儿终于告别离去。整个万谷硅巷一片黑暗与寂静。我的彩色夜晚不情愿地翻过一页,短暂而多梦的睡眠像是一次“北京折叠”,仍将日复一日地,切换到黑白的背面。

【20240527】

商博士:事关灵魂:答祥林嫂的百年之问

商博士:事关灵魂:答祥林嫂的百年之问

网友L的观点:

就商博士的讲座中几个观点,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A)商博士的观点:

”在我们啊,这100多年来说,向西方学习的时候,我认为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用汉字,中国文化和思维去理解和阐释西方时。西方就是打引号儿的西方式,我们能否啊,接触到真实本质的西方啊,或者还是我经常说的,我们只不过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啊,或者阿Q进城啊,到此一游啊,说英国我去了,美国我去了,欧洲我去了。都去了,可是去了你就是到此一游,你真懂吗?那不一定的。”

对于这个观点,我基本是认同的。因为本人略懂一门外语,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认识世界的着眼点的不同,甚至有时区别很大。也知道翻译要做好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件事情,经常找不到那个对应的词。

我对于商博士观点的困惑在于两点:

1) 真实本质的西方(文明),到底是指什么?所谓本质的西方(文明)到底是否真实存在,或者只是一个不专业的语言游戏。按照简体中文圈的粗暴分类,西方文明分法德为代表的大陆体系和英美为代表海洋体系。两者之间区别还是很大的。讲保守主义的那波人就很喜欢讲两者的区别,我就不多说了。那这个本质到底指什么?笼统的一锅大杂烩,似乎不太专业吧?总不能说,听我的中国要学习西方,好,我们学了,但是还是出了各种问题。然后你再说,你学错了,你学的是法德的西方,不是英美的西方。。。。。这是不是不讲武德啊?

2) 既然我们的语言系统使得我不能完全理解西方文明(暂且一锅烩西方文明)。这是一个既存事实。那么如果像商博士那样认为只有在正确(且不论这个正确是否存在)理解西方文明后,才能做到正确掌握西方文明,按照这个思路,在实践上何以可能??商博士的解决路径是,大家学圣经,去理解上帝,理解西方文明的源头。那么问题来了。旧约最初是希伯来语写的,新约最初是古希腊语写,后来被翻译成拉丁语,然后被翻译成英语德语以及其他语种,这之中,翻译再翻译,就一定不会有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错误吗?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文化地区,其内涵和外延一定是一致的吗???我有时在想,中国翻译佛经,动用的是国家力量,鸠摩罗什,玄奘大师的翻译集团,有数百上千人,而到现代,经常有佛学研究者拿着其他文字的对照版本指出他们这里那里翻译错了。而拉丁文,英文,德文的翻译,都是一个人搞出来的,竟然还不出错(也许那些指出翻译错误的人,已经在历史上被抹杀了),确实牛逼,大概他们同属一个原始语系的吧。那么中文这种没有主语,不揭示形而上(存在)的语言,如何能正确翻译圣经?即便翻译者有神灵附体翻译对了,又如何能保证听到看到圣经的人,能够100%正确理解圣经的意思呢?不会发生出现像洪秀全洪天王那样的乌龙呢?

天主教和东正教,新教,新教某些派别之间,圣经的版本都不一样,哪个才是最正确的?一脸闷圈呀。

认为只有理解圣经,才能理解西方文明,才能正确学习西方,才能让中国走出野蛮走向文明。这种宏大叙事,落实到具体政治实践层面,除了借助暴力搞思想改造,还有其他方法吗?全民都信基督教(到底信哪个教派才好?基督教内部各派都纷争不休),把佛教,道教,黄大仙统统打倒,又是一次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历史兜兜转转又回到了50多年前,只不过马大胡子换成了耶大胡子,大家折腾个啥呢?既然中国的语言系统不能兼容圣经文化,又如何保证基督教运动,不会发展成撒旦运动?

我的观点很简单,只能也只有面对文化差异这个现实问题,不搞激进的文化改造,共同追求思想的解放和自由,百花齐放,不搞独尊。无论是独尊孔子,马大胡子,还是耶和华,中国文化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的统一,不论被什么思想统一,结果都是指向封闭和砖至。从哲学层面讲,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一套语言符号系统上,完全可以对于这套语言符号重新定义甚至病毒式插入,通过经济社会实践将这种转型后的新文化自然而然的深入人心,最后通过智度讲这种状态得以确立和优化,这才是出路。这之中有一系列的社会各个群体的政治博弈过程,这不是用思想史的那套方法论可以解释的。日本,台湾就是这么过来的。(顺便提一下,一说起日本现代化的成功,就有一些搞思想史的人提日本文化的特殊性,是因为这种特殊性,才导致成功。这是非常荒谬的观点,任何一个文化细分下来都是有其特殊性的,片名盲目强调这种特殊性,无视制度改造因素和外部地缘政治的因素,就永远陷在一个循环论证里面出不来,这种方法论也永远只能解释个案,不能揭示 普遍性。)文化的转型需要在一个多元开放和竞争的思想市场下发生。各门各派,各路思想精英,如果有志于传播自己思想,自己的宗教,那就做出好的思想产品来,对于那些宗教徒身份的传播者来说,更是要活出一个有德行的教徒样子来,知行合一,而选择权始终在民众自己手里。那种靠编造历史叙事,靠打压诋毁其他宗教,靠现世成功的利诱,死后审判的恐吓,用这类方法来传播思想的,统统都是邪道。

B)祥林嫂的问题:人到底有没有魂灵 ?她的这个问题,到底想问什么?真的是在本体论上发问吗?祥林嫂真的只是想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吗?从小说中看,我觉得似乎不是,传统中国人中绝大多数人是相信死后有灵魂的,(只是这个灵魂和基督教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是要说只有基督教定义的那个才叫灵魂,其他的都不是灵魂,那就不讲武德了,我总不能用拼音LINGHUN,来指代吧?),不然祝福里面,对于祖宗祭祀的对象又是谁呢?祥林嫂即便再没有文化,对于这个道理是懂的,她也相信有魂灵。她为什么会问小说中的“我”,人死后有没有魂灵,可能是出于这样一个心态:祥林嫂既希望有灵魂,又希望没有灵魂。她希望有灵魂,生前吃了那么多苦,死后有灵魂,可以和老公孩子团聚。有灵魂,对她来说是一种生命的希望,使她在现实苦难中得以活下去的精神支撑,虽然小说里面没有提到,但在当时的江南水乡民俗化的佛教很流行,相信今生的苦难是前世造业的果报,对于祥林嫂来说这辈子的苦忍忍就过去了,死后可以和孩子,老公永远在一起,也是一种生命的盼头。(因为有了灵魂世界的信仰,使得生命由生前+死后两部分组成,生前的寿命是有限的,受苦也是有限的。死后的生命是无限的,不用受苦,生命就有希望。)但是转折发生在柳妈上,柳妈告诉她,死后要被阴司判给两个男人,要锯成两段。这辈子已经苦得要命,死后还要继续受无穷的苦,这是让祥林嫂恐慌不已。于是听了柳妈的建议,花光积蓄捐了庙里的门槛,结果发现还是无效,最后因为恐惧绝望,而精神近于崩溃。祥林嫂在问“”我“”的时候,内心似乎是希望从“”我“”这个见过大世面的读书人嘴里说出“没有魂灵”这样的话,但是“我”这个权威说”有魂灵”,于是祥林嫂彻底崩溃了,她觉得自己要下地狱了,死掉的一家人见面,不是团聚,而是两个死鬼老公为了抢她,把她锯成两段。现实的苦难加上死后阴司审判的恐惧,彻底打垮了她,当夜就死掉了。我似乎感觉到祥林嫂临死前想问“我这一生这么苦,这人生受苦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没有答案,生命也就失去了支撑。人活着其实是需要一个理由的。这种理由本质上来自于对于生命意义的自我解释。即便活着为了照顾孩子,让老公升官发财,这也是一种意义。这似乎比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这种本体论的思考,在现实生活层面更能够产生生命的支持力。否则如何解释某些基督徒的自杀呢?

我讨厌概括什么中心思想。我从这篇小说中看到宗教对于弱者在现实苦难和生命意义的解释上的软弱无力,看到宗教对于弱者精神世界的控制和恐吓。没有科学,哲学来制衡和解毒,思想市场上如果被宗教独占,对于民众来说,宗教就是这样的毒物。我不是在无脑反对宗教,而是说宗教不能在思想领域一家独大。不论什么宗教,没有例外。

我的观点:

这一篇想要看全文,需要花10元购买。老实说,看完开头部分,没有这个动力。说“不知所云”似乎有点不敬,它的这种写法,更适合纯学术领域的专著,而不是给大众的普及。普通人在这样的文字中,基本上是一无所获的。

赞同L中的一些观点。对于物理、数学上的概念,大家是可以找到准确、清晰的定义的;但对于像“灵魂”或者“魂灵”这样的词汇,不可能作出一个让全世界各个民族都认可的标准定义。这种努力也是毫无必要的。那是不是那就无法理解呢?当然不是。如何理解一个“新词”的含义,大刘在《三体》里有很好的阐述。在云天明的童话里,隐藏的概念,通过两条互相交叉的比喻轴线即可锁定。我们研究一种西方文明或者宗教中的词汇概念同样如此,可以通过2个和更多对这个词汇的引用来锁定它在当前文明座标系中的含义。没有必要在我们自己的文明中找到一个完全相同的定义。可以有一系列的近义词,它在我们的文明座标系中被另外几个交叉轴线定义,体现了我们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模式。这会不会导致一种西方语系描述的事物,到了东方无法被描述?我觉得不会的。1-2等于-1,e^(iπ)同样等于-1。

我也赞同,不能搞拿来主义,不能搞全盘西化(但我仍然敬佩刘晓波)。在讨论日本的特殊性时,同样我们也有自己的特殊性。终点也许类似,但出发点不一样,路径可能完全不同。在讨论国民性的本原时,常有一种“宿命感”,似乎这片土地注定了这个,注定了那个,很多东西推倒重来,只是在历史的重复。但还是不能忽视人的作用。如果有人说,山川地理决定了全部日本的历史,那他敢不敢说有没有福泽谕吉都一样?我倾向于认为,历史的进程,是山川地理+人的因素+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三者共同决定的。

具体到“灵魂”是什么,作为理工人表示没什么好纠结的,无非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在其他人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罢了。苏格拉底所谓灵魂不灭,和立功立德立言中的“立言”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人的思想可以通过一些媒介流传于世,那当然就变成“不灭”了。不用过分神化。

突然想到一个比方。对于无法被准确定义的概念(比如魂灵),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准确地直接描述它,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语言好像三角形的三条边,而那个概念好像这个三角形的重心点。我们可以反复调整这三条边,让读者来间接地领会到那个重心点。不同的三角形,可以间接表达同一个重心点。但所有的三角形因为它固有的模糊性,并不能证明谁的描述更准确。这种模糊性,不仅仅来自于语言表达的模糊,还包括读者理解上的模糊。

【20240509】

一堆饭吃了10个小时。大家笑说,下次从中午开始吧。日常写了一大篇,想想还是单发一篇,因为3点内容都比较完整。

【20240420】

民用燃气表基本都是膜式结构,通过几个隔仓内设隔片的往复移动来计量,无法通过调整气体流速来作弊。理论上,但凡有点资料查阅能力的人,得到这个结论都不难。退一步讲,燃气公司也不可能大规模使用故意调校的、不准确的燃气表,把铁证留在千家万户。但大家对燃气表计量准确性的怀疑,并不能简单归纳为愚蠢,而是“塔西佗陷阱”的典型表现。对“警方情况通报”的不信任,对“亲子鉴定结果”的不信任,对“计量器具合格证”的不信任,乃至对一切法律的不信任。这种情况下,安全感何来?稳定何来?

【20240415】

“三顾茅庐”成就达成。

【20240408】

关于何为公平

关于公平的规则,往深处想想,并非那么简单。我经常喜欢举一个例子,就是ipad上的“8 ball pool”,一款桌球游戏。初始玩家100个金币,每局输赢有大有小,最小是50。系统可以100%防止作弊,因此这个规则表面上看绝对的公平。

经过漫长艰苦的努力,我现在已经有了100多亿的金币,50一局的基本上不玩了,起步都是500万一局的。经过上万局的练习,对于各种旋转、力度的把握也炉火纯青了。偶尔,我也会到几千、几百的低端局去“虐菜”,我常常想,我和这些新手在对局的时候,这个规则是否公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特定的对手,即使他和我的水平一样高,甚至比我还高,但如果他的资本有限,例如只有几万、几十万,他是不可能和我一直玩下去的。因为有接近无限的资金,我可以不断加码,而他可能只要输一局500万的,就“倾家荡产”了。好在,苹果公司在设计这款游戏的时候,会自动给你分配差不多“同量级”的选手。即使到低端局“虐菜”,系统往往给你分配的也是另一个“虐菜”的对手。

游戏中的新手,可以在系统的安排下,跟同样的新手们切磋,不断提升技艺,积累资金。像我一样经过1到2年,就可以达到(网上的)准高手水平。但现实生活中可就没有那么理想主义了。

另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是“打土豪、分田地”。老毛当年确实也按人头把地分了,非常平均,非常公平。但很快事情就发生了变化:身强力壮的,愿意干活的,自家的地干完还有余力;年老体衰的,自己的地都种不完。于是土地之间的交易不可避免开始发生,能力强的人很快就拥有越来越多的土地,假以时日,新的“地主阶级”将很快产生。老毛后来怎么干的,大家都知道了。

站在“超人类”的立场,用上帝的视角来看,公平的规则下优胜劣汰就完了;站在强者和先行者的角度,他可能会倾向于维护类似“能者多得”或“先到先得”的规则体系。但站在弱势者一方,恐怕就没那么心甘情愿了。

民主体制,倾向于鼓励竞争和个人能力的释放;集权体制则倾向于搞大锅饭。而这个世界上,民主的一方因为100~200年前的科技进步,领先了一些。所以,两方看待这个问题,当然就会产生价值观的不同了。

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有没有可能“弯道超车”?可能性是有的,例如桌球游戏中,你可以不去参与人满为患的15球,专门苦练9球,练好了可能比15球赚金币更快些。现实中,立陶宛激光搞的好,小国家也能混的很不错。但也要看到,在科技范式剧烈变革的时期,这种“弯道超车”的机会多一些,因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无论从理论创新还是从应用层面,都更有可能抢占一些先机;而在科技范式更新慢下来的平台期,各个领域都从蓝海变成红海,这时候再入局,就难上加难。

这个过程中,为了破局,换作“你”会怎么做?好在,新的科技范式革命近在眼前了。

中国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投入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的,但客观来讲,投入巨资去研究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东西,确实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加入世界体系,“共享”科技成果当然最好(站在中国角度),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特长,干的都是下游的事情,风险也更高。这是一个非常矛盾、两难的事情。这种困难局面下,如果通过本土的培育,能有一些拿得出手的,有竞争力的东西,那是弥足珍贵的。而且,并不是没有培育成功的先例。只是,从国际规则的视角,究竟是“本土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这个分寸要考量一下,把奥运的举国体制运用到经济领域,那是很吓人的。

这种风险倒不一定是主观意义上的“刁民想害朕”。更有可能是,在科技范式平台期,你身处产业链下游,你的发展无以为继是冷规则。资源诅咒不仅仅是委内瑞拉和俄罗斯,广义上看,人口密集国家从事低端生产同样是一种资源诅咒。参考我前面桌球游戏的例子,如果新手和老鸟不受限制的短兵相接,新手将永无出头之日。

科技发展是一步慢、步步慢。如果说专利、知识产权是文明(确实是),爱因斯坦的“科学无国界”、马斯克的“不搞专利”是更崇高的境界。

关于华为

多年以前我是比较认可华为的,有朋友在华为任职,记得她给我们介绍刚刚研究出来的一种交换机动态节能技术,那是纯技术人员在一种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技术上有所突破的真正的兴奋和自信。华为手机,在mate20pro时候达到巅峰,无论是硬件、软件,都可以说是熠熠生辉。我是等不及,亲自跑到快递中转站拿的手机。

但是,自从孟晚舟事件东窗事发,各种制裁接踵而至,在新的压力下,华为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它开始介入政治,为独裁者朋友们暗度陈仓;它开始玩弄舆论,让无数中国人购买了名不符实的产品。尤为甚之,它积极配合审查,把用户的隐私无保留地送给所谓的安全机构(也包括我的)。

时至今日,华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看出它带来了多少福祉,反而是不断堕落,用红色价值观裹挟溢价,供养的却是越来越极端的统治者的监控能力。退一步说,即便它在极端困难中,真的研发出来了不起的芯片,这种芯片将来会不会给老百姓带来任何好处?恐怕大概率是不会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该去发展芯片技术。对于真正有追求的技术人员,我始终抱有敬佩之心。但对于华为这样一个整体概念而言,它既然自甘堕落,那它就不再是“中立的剑”,而变成了“舞剑的凶手”。

【20240324】

天堂乐队

天堂乐队32年来第一次来南京演出,我则是第一次参加这种livehouse类型的小型演唱会。昨天在大麦网app上还纠结:为什么买了票,一会儿显示有座位,一会儿又显示无座?要是有老鸟在旁边估计要狠狠嘲笑我一番:1701 livehouse本来就没有任何座位啊。

现场来的乐迷不到200人,虽然少,但氛围不错,先到的人趴在最前面,抢占了触手可及的舞台边缘;其余的人要么靠墙,要么靠栏杆,再晚的人就三三两两地站着。演出开始气氛还是相当棒的,明显看出来现场有不少是天堂的资深乐迷,在演唱的间隙互动环节,会抛出一些也许只有老乐迷们才能明白的梗。

我当然不算是天堂的乐迷,对他们唯一的了解是上一首《闹鬼》。在这样一个环境,大家眼见着摇滚乐队一个一个死去,不是难以为继而死,就是慷慨激昂而死,能够保持摇滚范儿还能存活超过30年,只能说是一个奇迹。在北京,他们有时候申报的曲目,10首会被砍掉7首,这次在南京很顺利,申报的曲目全部通过,但我猜测恐怕也有自我审查的因素。当然演唱歌单中也没有《闹鬼》。对他们的歌不熟悉,有不少歌在唱的时候现场是没有歌词显示的,推测因为部分歌词不适合显示。现场一边听,一边拿出QQ音乐来看歌词,最喜欢的,是一首《锈》。

天堂的音乐风格非常粗粝,实际上音乐性不强,但摇滚的感觉和歌词的意味还是保持的非常纯粹。听众们没有歇斯底里,当然也没有无动于衷,就仿佛寒夜里围坐在篝火边,是无言的共鸣。喜欢天堂的人,想必都是一群不愿意被现实改变的人吧。

演唱结束,又安可了一首,然后是周边签售环节。有T恤有专辑,我花了150买了一件三十周年纪念T恤。签名很大方,5位乐队成员坐成一排,每张专辑、每件T恤都可以得到他们全体签名。签完名意外还有合影,我一开始以为是买周边的人和乐队一起合影,完全没有料到竟然是单独合影。90元的票价+150元的T恤,这福利简直可谓是公益演唱会了。

算算他们的成本和收益,很为他们的生存状态揪心。也许会另有机构赞助,但这不应该是摇滚乐应有的状态。我们不能没有摇滚,就好像我们不能失去真相。在厚重的现实里,我们更需要愤怒的力量。有意思的是,乐队在演唱时力量十足,在谈到自身的命运时又是那么风轻云淡:“迟早我们会有结束的一天”。

喜欢雷刚在演出中间说的一句话:“最美好的关系是不互相讨好,我们始终要保持真实的自己。”这其实是一个悖论:淡然的人不需要热烈的回报,虽然他也许拨动了你内心最深处的琴弦。就让那种感觉化为一个淡淡的笑容吧,够了。

【20240323】

第三次注册openai帐号、申请API,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

【20240313】

都走了,或正准备走:yuange,sunwear,tombkeeper,他们都是我心目中殿堂级的人物(sunwear略逊一丢丢)啊。

【20240311】

这一波“农夫山泉”大审查,会不会反而起到了示范作用,让《治安处罚法》第三十四条胎死腹中?那倒是因祸得福了。

【20240310】

关于“工休两用”(误)的提案

本次两会上,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提案是《写字楼的“工休两用”》。昆山的人大代表沈博士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的提案主要受到总书记“平急两用”的启发。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加班现象突出,但如果企业均不安排加班,那CBD的写字楼每天的利用率只有1/3,这种“空置”同样是巨大的浪费。“工休两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写字楼的办公室、会议室只需略作调整,就可以转换使用功能,白天供上班族正常使用,下班后,则改为网吧、流动务工人员的住处,会议室则可以改造为电影院、娱乐中心,停车场开放,服务于周边社区和农民工兄弟。

如此一来,上班族将被迫无法加班,解决了加班多、监管难的问题;企业的办公场所使用率提高,还可以增加额外的收益;市民们晚上有了更多的消费去处;农民工兄弟们忙碌的一天也有了更多、更廉价的休息场所。是四赢的局面。

据说,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已经开始试点。记者采访了某实施“工休两用”的设计院员工张某,他告诉记者,公司将他的办公室打造成了晚间网吧,由于他电脑上游戏比较多,保养比较好,大家都爱用他的电脑玩游戏,去年年底他还拿到了额外的奖金。“家庭生活也和谐多了,去年都没怎么跟老婆吵架”,张工感激地说,“这都要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啊。”

进城务工人员刘某也向记者透露,之前找廉租房,要么很远,要么很贵,只能二选一;如今可以就近在工地附近的写字楼找到住处,虽然通常是很多人住一个办公室,但“有空调,有热水,非常方便”,价格还只有郊区廉租房的一半。睡觉前玩玩电脑,浏览新闻,还可以开阔视野,他还在网上报了一个在线钢筋工培训班,白天干活,晚上学习,每天都有收获,生活有序而充实。

“工休两用”模式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进步。由于写字楼的电脑要兼顾办公、游戏、资料保密的需要,小米开发了专属硬件“闪切宝”,可以一键切换电脑模式,设计还获得了23年的红点设计奖。写字楼周边路边摊也被带动起来,CBD的街头巷尾整晚都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据悉,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已就该提案立案,接下来将结合试点进一步研究、推广。

本台特约记者 恰糟包

【20240304】

一晃似乎好多天没有写日常了,但看看日期好像又没有太久。用了一周时间完成了一个加强内卷的考核系统,ASP+HTML+SCRIPT一共3000行,对于一个业余人士来说强度确实大了点。最后一天屏幕上的黑字都看了绿字,一度以为我的style样式表出了问题,但理智告诉我不可能,是你的眼睛出了问题。

过程虽然辛苦但非常愉悦,在ChatGPT的“结对编程”加持下,感觉我的网站制作能力有了质的提升,首次使用AJAX,首次大量使用script来改善页面视觉和交互。甚至还成功模仿了Github贡献图,虽然这些“End User”大概率不知道什么是贡献图。script虽然好用,但确实费脑,程序员脱发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句话短评两会结束不再召开总理记者招待会

总理已死,有事烧纸。

【20240223】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总则中的根本任务两句话,竟然都赤裸裸地围绕一个人来表述。这相当于说:不装了,我就是东厂。

【20240211】

柴静也决定在油管上定期更新访谈节目了。

在辨别海外的一些似真似假的信息的时候,有一类是“年经帖”,典型的比如每年应急管理部门发布的应急通告,原本是平常的事情,但被人渲染成特殊事件。如果有心去查阅之前的信息,就会发现端倪。同样,对于此起彼伏的“反贼”唱衰的声音,有时候也不免换个角度来质疑:是否多年以来,一直有一批反贼在反复说着同样的论调?我们觉得末日快来了,只是因为对这些“反贼”的行为历史缺乏足够的了解?

曾几何时,确实存在这样的因素。但最近很明显不是了:中文圈在推特上,出现的“新面孔”越来越多了,在油管上更加如同雨后春笋。之所以“新面孔”加上引号,因为他们往往不是新面孔了,例如Li,例如方face,例如二爷,例如蔡sk,现在又加上柴静、sunwear、响马。如果有人可以做一个柱状图来描述这个变化,结果一定是一个陡峭向上的曲线。

就像大爆炸理论一定会推导出最初的奇点,现在这种海外中文圈的井喷趋势当然也会导向一个结局。

【20240204】

评长颈鹿事件: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博账号是一只放大镜,也是一只万花筒。

【20240203】

用权力运行的机制去审视他们的行为,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原本你只是置身于生活中,一下子就变换到了剧场之内,你是观众,而他们是卖力表演的演员。

【20240131】

英吉利海峡最窄22英里,于是历史上被欧洲大陆成功入侵4次;日本距离大陆最近110英里,历史上安然无恙。如果仅仅是这一点点差别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命运差异和文化发展差异,那么,更何况星系间以光年计的距离呢?

【20240130】

做了一个很压抑的梦。像是在一个赛博空间里,所有一切实体都是由数据构成,这些实体同时也具备了监听的功能。例如你的衣领、手套,它们时刻记录着你的一切,与你紧密交织无法分割。思想或在恐惧之中,而最终的时刻终归到来。清算程序打包了你的所有数据,逐个字节地进行审查,罪证如雪花般充斥空间,又被压实、铸造成囚禁你的木条笼子。这不是普通的笼子,而是交错穿插,从你的脖子边上、肋下将你紧紧固定。最后,一把大火,将一切包括你焚烧殆尽。

【20240129】

传唤A,没找到A;于是当场决定传唤A的朋友B。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吗?

【20240127】

王志安台湾事件说明,太多的人根本不懂什么叫“民主”。同意二爷的部分观点:王没有侮辱残疾人的动机;民进党存在用残疾人拉票的动机和行为;民进党治下民粹主义有盛行趋势。补充4条:1、王模仿残疾人的肢体语言也没有太多可指责的地方。这毕竟是一个脱口秀。2、选择性执法不是违法的理由,这一条无需强调,违法了就是违法了。3、贺珑夜夜秀所谓“支语”,性质上比王的所谓“歧视残疾人”性质严重的多。4、暴露个人隐私,进行人身威胁,这显然超出了舆论界限,且看诉诸法律后日本如何应对。

我们都必须时刻自省,不要陷入二元对立的陷阱。

【20240126】

权力运作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制衡”,两个基本点“以新代旧”、“隔级人事”。

【20240124】

zhile大佬终于退出,PandoraNext项目即将寿终正寝。既然已经被OpenAI盯上,那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注定的。zhile建的若干个PandoraNext站点,最高访问量高达每日千万,也一直坚持免费,精神可嘉。这样的人未来可能更少了。

【2024012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发《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在网上疯传。虽然江苏幸而不在12个省市之中,但仍有兔死狐悲之感。而且,江苏省发改委想必仍然会收缩审批,因为本质上大家都一样,唇亡齿寒。

【20240122】

人民法院报评论员: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讲政治顾大局

查了一下,“绝对领导”以往都是用在军队上的,但从2021年以来,公安部、最高检也曾经发表过同样说法的文章。“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话看着没那么别扭,毕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种服从命令是基本没有上限的:可以按照命令剥夺别人的生命,或者牺牲自己的生命,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一支合格的军队。

但是,当公安部、最高检、最高法都表示“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政治是第一位的”,这味儿就太大了。反贼们喊了那么久的“加速主义”,真正加速最猛的,还是贵党自己啊。

【20240121】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只看到“成佛”,没有看到“立地”。为什么可以“立地”?沿着这条线推导下去,会到处非常令人惊讶的结论。

【20240116】

观《繁花》

可能因为习惯了“键政”,我们这类人一看到年代剧,就联想到《霸王别姬》,联想到《大江大河》,联想到《蓝风筝》,甚至是《芙蓉镇》。通过人物的命运的颠沛流离,来反映那个时代的变幻莫测,是我们熟悉的路数。但对于一个当下可以正常上映的电视剧来说,这显然是一个“过高”的要求,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期望。

《繁花》里,时代的变迁只是珠宝店中钻石项链底下的丝绒衬布,或黑色,或棕色,而镜头是始终对焦在项链上的。如果抱着“小中见大”的心思去看,难免失望,觉得这不过是一个“小故事”。但正如王家卫以往擅长的,《繁花》又把人与人之间九转迂回的情感,刻画得如此细腻,体现出与《花样年华》、《一代宗师》一贯的水准。如果换个角度,情感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小故事”跳出了窠臼,时代的印记反而是一种局限性了。

《繁花》是一支精心雕刻的棉花糖,它是孩童时代放学后的疯跑,是年轻恋人周末牵手的闲逛,是盛世之余人文情怀的甜点,它的美好必须刻在快乐的时光里。《繁花》是一瓶红酒,美妙而醉人,却注定不会被码头工人青睐。《繁花》是一杯水,倒进精神的荒漠并不能解渴,只能沦为一种谈资,要等到烈日蒸腾,风卷云舒,在漫长的地球水循环中,回归大海,被一只鱼亲吻,才会凸显出它温柔的价值。

【20240113】

台湾大选

40%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因为有8年执政党轮换的压力,而且现实常常会放大执政党的不足。最终民进党和台湾人还是顶住了来自大陆的压力,作为2024年一半人类的选举的头一站,是一个好的开头。

今天恰好与一帮朋友(其中一半是小朋友),晚上放了一个半小时的烟花。就在这片缤纷中,好消息从宝岛传来。我组织大伙儿站成一圈,手持仙女棒,喊出slogan:心想事成!

至于4年以后的事,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吧!

观《年会不要停》

以前看脱口秀的时候,对肉食动物没什么好感,觉得他们的段子没啥内涵;没想到他们这种形式倒是特别适合喜剧电影。可惜的是童漠男没太发挥。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给拍好一个上档次的喜剧提供了最好的土壤。笑果文化和脱口秀大会,原本也许还可以控制在“恶人谷”;把它彻底停播,反而相当于把养蛊的盒子踩碎,这些“毒虫”都放出来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啊,这些“毒虫”出来一看,外面到处都是“内核”,可谓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片子对大公司的这些毛病,高层的酒池肉林,毫不夸张,非常真实。包括最后面对面的直接谈条件,没见识过的观众可能觉得夸张了,但是我知道那不夸张,就是那么赤裸裸。

有人评论说,这种电影看看就好,YY一下,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这个嘛,一方面很少不代表没有;另一方面,其实有很多中间派很容易争取,就看那个势有没有到。

最后,我们内心当然希望这片子能够把隐喻更上一层,但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唯一隐晦地触摸了一下的,是有一句台词用了“忠诚不绝对等于绝对不忠诚”这个句式。所以连官媒都帮他宣传,宣传的角度自然是“打工人的职场喜剧”,现实批判性也只是在职场,似乎对立面是“资本”。但是大公司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看完电影多想想也会明白,所以这其实是另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

【20240111】

周鸿祎和程前的冲突:首先,当然程前的傻逼是史诗级的,作为一个年轻人,准备小作文,来点正能量无可厚非,但那一点点慷慨激昂,实际上经不起什么风浪,也就只剩下鸡汤价值,被周鸿祎怼了两句就破防,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但从另一个视角,虽然周鸿祎可以说“老子大风大浪过来的,你那点痛苦算什么”,但仅就这场对话节目而言,施加痛苦的恰恰就是周鸿祎本人。我为了证明你的脆弱于是拼命踩你,把你撕成碎片之后再笑言“果然不堪一击”。这TM是个怎样有病的社会?

【20240108】

认识的朋友里有一部分是中年男人,当得知我是所谓的“IT高手”后,联系我的第一件事,常常是“如何在没有密码/打不开的情况下获取手机内的文件和信息”。Interesting。

【20240107】

观《金手指》

对演员来说,演坏人是更容易出彩的,由于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坏人比好人多了一个“转变过程”,人物的前后反差更容易产生张力。好人的套路通常是出身草芥然后在一次次困难打击中初心不改、愈挫愈奋,如果拍的好,也曾有不错的效果。

如今,考虑当下的大环境,好人的套路已经再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坏人的故事却显得“励志”起来。信仰和价值观坍塌的现实之余,荧屏上的坏人在虚拟世界屡屡引发发泄式的共情。导演们也很鸡贼,把老戏骨、大卡司往反派人物身上倾斜,从《人民的名义》之祁同伟,到《坚若磐石》中的郑刚、黎志田,反派人物让人念念不忘,而正面人物却单薄无力,乏善可陈。

这怎么行?于是,《坚若磐石》被删减长达40分钟;《金手指》虽然没有爆出有多长的删减,但从剧本的安排来看,对反面人物程一言的刻画,明显有意将重心调整到发达之后,最初的“奋斗史”只是用一个转场一笔带过。结果就是,人物塑造成了空中楼阁,中国的《华尔街之狼》变成了拙劣的模仿。

《繁花》虽然还没看,但听朋友介绍,似乎也有同样的问题。这可能不是“问题”,而是日趋严格的审查制度下对狡猾的文艺工作者们的又一次围堵。我们离“样板戏”、“三突出”还有多远?且看且珍惜吧。

【20240105】

央视新闻的新一轮反腐节目《持续发力纵深推进》要来了。这次因为有前国家足球队主教练李铁,引起人民群众的广泛议论。有人问:“这种鳄鱼的眼泪是否对后来人起到实质性的震慑作用”?这恐怕是搞错了节目的“初心”。其实这节目就和春晚一样,并不是放给那些表面上要放给的对象看的。前者是表面是给潜在的贪腐者看的,实际上是给人民看的:“你们看,老虎我打了,你要信我呀!”后者表面是给人民看的,实际上是给领导看的:“你们看,人民我教育了,你要信我呀!”

所以,节目效果,你说有没有效果呢?

【20240104】

新的一年来了,人们路上碰了面,互相简单打个招呼“hey fuck”,紧了紧破旧的大衣,又匆忙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