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悉达多》
- 随笔
- 2022-12-03
- 96热度
- 0评论
推荐姜乙的译本,遣词造句中,确实传递出了原作的神韵。
纵观悉达多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七个时期。
第一阶段:寻觅
青年时期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寻求知识,与智者交谈,这是他从0到1,完成积累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他曾感到快乐,因为知识让他充实;但最终他感到不足,因为只有知识的堆砌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行动来磨砺自己。于是他离开了父亲,转投沙门。
沙门时期
沙门是一种苦修。在一无所有的幕天席地中,悉达多学会了斋戒、思考和等待。
在这个时期,他曾感到满足,通过近乎残酷的克己,他感应到了“阿特曼”,感应到了“道”。然而,内心的那个“我”好像打不死的小强,屡屡卷土重来,让“阿特曼”重归于隐,多年的苦修似乎只是在原地打转。
跟随着内心的指引,悉达多离开沙门,遇到了迦摩罗。
放纵时期
离开沙门的悉达多不再磨砺、打压那个内心的“我”,而选择睁开双眼,重新观察这个世界。世界由黑白转为五彩。他向迦摩罗学习《爱经》,练习种种性爱姿势,体验欲望的究极。他向迦摩施瓦弥学习经商,收获金钱与权力。
初期的感觉是美好的,投身尘世,拥抱自我,悉达多感到平衡与自洽。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欲望是汹涌的,它翻卷而来,在浪花中带进泥沙,在岁月中侵蚀心智。
直至有一天,悉达多再也无法接受自己,他带着对自我强烈的憎恶,来到了河边。
第二阶段:开悟
接纳
试图投河自溺的悉达多,被心中突然响起的佛音震慑。悠悠醒转,河水给了悉达多第一个启示:河水永恒不变,但每刻都在更新。悉达多平静下来,不再寻死,当起了船夫。悉达多学会了接纳。
感受
每夜聆听河水的声音,每日倾听渡客的故事。听鸟兽,听风雨,听丛林;听欢乐,听痛苦,听彷徨。悉达多不仅听,也用心感受,不惊不惧,并与它们和平共处。
这种平静未能一直持续。悉达多遇到了自己的儿子。
轮回
迦摩罗为悉达多诞下一子,条件优渥,养尊处优。悉达多早已不再是沙门时期的万般皆空,亦不是放纵时期的迷乱麻醉。他细腻而敏感,接纳并释放对儿子的爱。可是儿子年幼,不喜哲思;性格乖戾,不服管教。
儿子离开了悉达多,一如当年悉达多离开自己的父亲。
河水中的倒影惊醒了悉达多。这倒影神似自己的父亲,让悉达多悟到轮回。每个人的命运,早有暗线安排,各不相同,各有奇异,他人殊难改变。若不经历第一阶段的寻觅,便不会有河边的开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路上,在轮回里,时间并不存在。
圆满
河边,纷繁的声音渐渐混合成一个完整的佛音。乖戾的孩童、年轻的学子、苦行的沙门、放纵的笙歌、奔腾的爱欲、奸狡的商人、诸般的学说、纷繁的言辞……普罗大众、万般事物合为一体,在并不存在的时间中,在无尽证道的轮回中,如河水般,既恒久,又恒新。
乔文达亲吻悉达多的一瞬,众生即我,我即众生。悉达多拈起石块的一刹,万物即我,我即万物。在悉达多的意识之海中,“阿特曼”岿然屹立。
世间一切庸俗,皆是智慧;世间每一刹那,皆是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