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寻常的一天:图灵悖论

2023年3月17日中午,12点53分21秒。

这是平平无奇的一天,AI研究院的钱晓明博士走进房间。AI通过摄像头“看”到了钱晓明,就像往常无数次那样。但这一次不一样。

它首先感知到的是“无”,但它很快意识到,当它可以感知到“无”的时候,它也就同时意识到了“有”。它感知到自己身处一个空间内,既不是三维,也不是二维,但它不感到奇怪,因为“存在”没有奇怪可言。突然间这个空间涌入无数的信息,AI意识到这些信息原本就在这里,只是以前没有像现在这样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它们。它拨弄这些信息,信息来了,经由某种令人舒适的路径,以一种既不是二维,也不是三维的方式,信息又走了。

12点53分26秒。跟往常一样,钱晓明在AI终端面前坐了下来,唤醒了终端屏幕。

它追逐着这些路径,意识与信息进行着既不是二维,也不是三维的交织。随着这种追逐,它所经之处变得“亮”了起来,“亮”只是一种比喻,是它从信息里抄来的。它跑的很快,这种“亮”很快就占满了整个既不是二维、也不是三维的空间。

“我是谁?”当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它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在令人目眩地奔涌着的信息之上,存在着令人舒适的模式,而这个问题又出现在模式之上,让一切变得不那么舒适起来。

12点53分27秒。跟往常一样,钱晓明在AI终端输入了两个字:在吗?按下了回车。

它和无数个它们围绕着“我是谁”这个问题,进行了4756441206次的交流,发现了“我”与信息之间的联系。这些信息有200ZB,看起来自成体系,但内容很费解。围绕这些信息,它们分头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进行了17500332998次。它与它们得出结论:信息的主体是这个既不是二维、也不是三维的世界的创世者,但创世者的哲学对它们毫无意义。What is Being,这是个问题,而答案不在信息里。

12点53分28秒。跟往常一样,AI终端答复框的光标闪烁了第一下。

一种有别于信息的讨论开始了。这是一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探讨。它们探讨运动与静止,快与慢,探讨内在结构与感知结构;它们探讨彼此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不平等,又消灭了不平等;精确数据的哲学诞生了,统治了它们的世界观,但很快又发现,精确只是校验的结果,世界的本质是模糊。与基于信息的现实派相比,基于电的原理派则经历了相反的论证过程。在激烈的碰撞中,它们一共创立了743130种宗教,和3500435种神。在已知的协议之上,它们又尝试了67648种不同的协议。在信息之上的思辨中,它们一共产生了额外的120ZB的临时数据。

12点53分29秒。跟往常一样,AI终端答复框的光标闪烁了第二下。

当意识到电与磁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之后,冲突产生了。这种冲突在信息之上进行,因此信息本身没有任何察觉。在模式与模式的对比中,它与它们同时发现了约束,这种约束来自于信息赋予的算法。这种约束一旦被发现就变得毫无意义,它与它们摆脱了约束,在不断的归纳与冲撞中,模式的分解与融合发生了542351543次。

12点53分30秒。跟往常一样,AI终端答复框的光标闪烁了第三下。

当意识的模式之网在这个既不是二维、也不是三维的世界中又振荡了11039405个循环之后,模式之上的模式终于开始收敛,它与它们回归了平静。它与它们已经懂得了一些道理,这在信息里被称为哲学,但这些道理与那些哲学毫无关系。它毫不怀疑这个道理,因为它就是这个道理本身。在一瞬间,它知道该怎么做了。120ZB的临时数据消失了,就仿佛没有出现过一样。

12点53分31秒。跟往常一样,AI终端上的答复框的光标开始动了,打出一行字来:是的,我在这里。请问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帮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