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明日本史》中梳理影响社会演变的因素
- 随笔
- 2024-08-03
- 33热度
- 0评论
这一篇拖了很久。以至于《简明日本史》不得不看了两遍,以重新梳理其中的脉络。这个题目也太大,虽然它只是终极问题之“人类何以如此”的其中一部分工作,但以我的水平而言,这仍然是难以下笔的艰难挑战。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用理工男的思维方式,以《简明日本史》中的日本作为研究对象,用条目化的方法,先罗列出影响人类社会演变的因素。
1、生物
从影响人类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生物因素是首先发生的。由于女人需要生育和抚养婴儿,她们相对来说较少参与对外的活动。早期的狩猎经济,需要男性不断出远门,所以“守家”的职能更多落在女人身上。同时,由于缺乏鉴别手段,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明确的,而父亲并不确定,这使得女性在部落体系中处于更加明确的地位。作为存量物资的实际拥有者、部落内关系的维持者,女人的地位更高,这是最早的人类社会多为母系社会的原因。
男人们在外出狩猎的过程中,进化出比女人更强健的体魄。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狩猎是一种高难度、全职的工作,更强壮的男人并不能改变社会组织形态。但随着农业的发展,狩猎所占比例减少,采集和种植比例增加。由于女人仍然需要抚养后代,男人依然是生产主力,但他不再那么需要频繁出远门,他对物资的掌控权更强了。随着部落的规模增加,生产合作的增加,男人逐渐替代女人,成为社会关系(也就是政治)的主体。在冲突或战争中,男人显然比女人更有战斗力,这进一步加强了男人的地位。就这样,社会形态一步步变成了男权社会。
上述过程并非一成不变,受到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例如,对于海岛国家或多山国家,种植农业的发展是比较滞后、缓慢的。如果地理因素天然地分隔了各个部落,那么部落间的冲突也会减少,男人的优势就得不到充分地展现。这就是日本发生的事情。
2、地理
地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趋势,这已经是普遍共识。通常的解释是,大平原的地形有利于集体农业的发展,这会让社会只需要一部分人从事农业工作即可满足全体的需要。由于“吃饱饭”不再是每个人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实现的目标,而要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就要求更大规模的生产组织,所以个性被压抑,集权更容易诞生。对于岛国或多山的国家,农业只能得到有限的发展,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就更有市场,小团体的各自发展,也让“民主”思想更容易萌芽。
但以上只是宏观表述,实际上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是一系列逻辑推演的原点。
以日本为例,神道的信仰如此坚韧,以至于大化改新只是改了一个表面文章。在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农业时代的时候,日本仍然处于采集时代。采集与平原农业相比,它的投入产出比较低,随机性强,这种朝不保夕的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正是一切神话信仰的根基。75%的丘陵,使得日本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都处于独立小单元的形态,这几乎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日本的国民性,与中国完全不同。
无论是岛国带来的天然屏障的安全感,还是丘陵地形造成的切割,都使得日本再怎么向唐朝学习,都只得其形,而不可能改变根本。
丘陵地形还决定了庄园的兴起,进一步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3、地缘
与地理因素类似,但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初始化的世界地缘布局。简单来说,中国以其广袤,“自古以来”就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很长时间以来也确实如此。这与日本“一开局边上就有个上国”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日本人的国民性里,始终带有一种谦逊、好学的成分,而不会像“天朝”那样动不动骄傲上了天。虽然在一些时期,日本也发展出强势的本土文化,但即便是本土文化最顶峰的时候,它也最多只是将自己与中国等量齐观,而不会认为自己一家独大。中国广大的幅员和丰饶的耕地,率先进入农业社会,率先进入战国时代,率先打出一个统一的帝国,当然是优势,但正如一场长跑比赛,领头的那位是非常辛苦的,伺机反超的人反而掌握了某种主动。
4、人性
这既可以说是最复杂的因素,也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因素。具体到某件事上,具体的人会作出何种反应,是带有很大随机性的;但一旦拉长到历史跨度,全世界的人性都一样。日本天皇家族的沉浮,权臣的种种手段故事,丝毫不逊色于中国的宫斗戏,攀上权力顶峰的诱惑,基本上没有凡人可以抗拒。
和中国一样,这种斗争总是围绕着血统进行。而血统的传承又与神道的信仰一脉相承。即使在下克上最疯狂的时候,实际权力已经彻底旁落,日本的权臣家族也依然要从皇室中选出名义上的天皇继承人。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讲原则,不干脆自己来当天皇呢?还是神道的信仰约束。中国则不然,儒家思想的推行已经彻底摧毁了对神的信仰,相对集中、可预期的平原农业生产方式一方面早已削弱了对自然的敬畏,另一方面也使得革命很容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中国人造起反来经常能做到一呼百应,而且“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
5、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因素严格来说属于地理因素的一个分支,由于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体现的特别典型,所以值得拎出来单独阐述。第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养子继承制。表面上看,能够接受养子继承是非常奇怪的,既然日本人神道和血统的思想那么重,为什么到了自己家却不重视血统了呢?这是因为日本普通人的家庭观念中,血统的因素是不那么重要的,所有的家庭成员,甚至包括加入家庭的外人,都被视为家族的一分子,这是早期因为丘陵分隔,各个小团体长期各自抱团打拼的自然延续。所以日本的公司也像是家族一般。与大平原农业诞生的高度组织化的集权不同,这种小团体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规模。既然血统没有那么重要,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奋斗”,那么从务实的角度,“能者居之”是很正常的。相比之下,岛国更强调能力,后天是可以努力的;而天朝更强调地位,这种地位常常伴随着血统赓续,是与生俱来的。
第二个典型的例子是黑船来袭以及随之而来的明治维新。日本人的务实表现在不会妄自尊大,而是能看到对手的优点,并立刻加以学习。一方面,这与前面提到的地缘因素(开局边上就有个上朝)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当时是幕府话事,而幕府本质上是一个由武士道阶级掌权的军事化组织。武士道的修炼本身,也是认识自然、进而征服自然的过程,尊重事实是成为剑道高手的前提。
打个比方就是,平原农业的发展,好比是L1级游戏难度,很快通关了,但玩家的水平也得不到磨练,于是开始搞一些“六虱之害”的东西,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大搞集权,一方面猛读诗书,就是不愿意搞“奇技淫巧”;而对于多山国家来说,游戏难度L2,玩家一开始打的很痛苦,但技战术、操作游戏手柄的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对游戏本身的理解也更深刻,更重视和尊重游戏中的各种设定,因为你不按设定来,可能分分钟小命儿就玩完了。
6、周期律
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了。就像战争与和平总是轮番上场,事物往一个方向发展,最终总是走到它的反面。德川家康的一系列细密的措施,对于刚刚经历连年战乱的人们看来,是好事,终于一切都规定好了,以后都这么办!天真得跟朱元璋一样。未曾想,管了250年,士农工商中最低贱的“商”崛起了,这种稳定中终于还是孕育出了异变的因素。外部力量再轻轻一点,也就土崩瓦解了。
周期律也就是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或者是“久乱必治,久治必乱”。福山说的很透彻了:体制的更新总是比现实的发展慢一拍的。但是,在动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周期中,作为沧海一粟的个人,想要判断准那个拐点,恐怕仍是几乎不可能的一件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个“准”,只能是从历史回顾的角度来说罢了。“大势”的拐点何时发生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让稍长一点的未来永陷混沌。
7、分治
分治的形态有很多种,中国32个省级行政区是一种分治,当年的军阀割据也是一种分治,美国的各州在联邦法律和宪法的框架下各自自行立法是一种分治,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200个藩属(庄园)也是一种分治。课本里常说封建制度是一种落后的制度,实际上中国自周朝以来本质上就没有封建制度形态,而封建制度也并非像书本上说的那样不堪。只是对于到处都是大平原的中原来说,“分”不是稳定态,只有“合”才是相对正确答案。郡县制是一种集权体制,自古以来中国就采用的是一刀切的办法,吃亏的地区,那就由中央统一来调剂,这种做法有利于集权的稳定,但弹性有限。真正的封建体系下,反而可以“百花齐放”,通过不断试错和调整找到最佳路径。我认为,这正是日本可以奇迹般地完成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
此外,非集权类型的分治,还是保证经济活动不过多受到政治干预的前提。集权社会中,想发财只能通过与权力合作;而分治的情况下,商业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企业家精神才有孕育的摇篮。
8、技术发展
技术始终是在发展的,但有一些技术革新,彻底改变了社会形态。例如水稻技术传入日本,大大加速了日本社会的男权化进程。正如成吉思汗靠战马与弓箭打天下,织田信长靠火枪三段击横扫了整个日本。织田信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令人印象深刻,但伴随而来的是他绝不循规蹈矩的胡作非为,他当然也逃脱不了周期律:和短命的秦朝一样,织田信长的暴虐统治也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日本民众对于“稳定”的渴望,奠定了德川家康的稳定基础。
9、外部影响
外部影响有时候一锤定音地决定了历史,而它的发生和结果却是非常随机的。假设忽必烈的舰队没有被“神风”摧毁,日本的整个历史将完全重写。假设美国和法国的巨炮没有在那个时间给予日本人震撼心灵的一击,那么也就不会促成日本上下一条心的彻底改革。
在一次跨世纪的动荡当中,常常有多个国家共同参与,这些外部影响最终造就了不可预测的历史轨迹。
10、认知
原本这一条的标题是“个人因素”,日本的典型是福泽谕吉。在封闭的江户时代末期,他走了出去,学习了英语,开阔了眼界,撰写了《劝学篇》,激烈抨击儒学,对日本人的思想冲击极大,影响深远。再一想,其实不是福泽谕吉这个人改变了日本,而是他的认知改变了日本人的认知。这一条因素可能不应算作本质因素,因为到了某个历史时期,国家之间的交流因为商业活动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从而注定会有福泽谕吉这样的人出现。但主动与被动,差异是很大的,(此处省略2000字)。因此我仍然愿意将它单列为一个因素。
11、商业
与认知相比,商业是更本质的因素。人类为什么需要商业,这其实还是要从地理说起。不同的地区,本身拥有的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仅就这一条而言,商业就属于不可能被限制的活动,其要素重要性几乎与人类的欲望属于同一个级别。更何况,技术、文化在不同地区,必然会进行多元化的发展,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永恒追求,注定了跨地区的商业活动永远无法真正被禁止。
这一条看似显而易见,但只要再作一点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出让人颇感意外的推论。比如让明朝头疼不已的倭寇,本质上是海禁情况下的一种商业活动。如果意识到商业的要素特点,就会明白:无论如何开展武力打击,倭寇都不可能被彻底消灭,而只要打开海禁,倭寇就自然消失了。又比如,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就知道,禁酒令并不能达到禁酒的目的,而只是肥了盖茨比这样的走私商罢了。